《百家讲坛》主讲孟宪实在市八中开讲

孟宪实: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、北京大学史学博士、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,主要从事隋唐史、敦煌吐鲁番学研究,著有《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》《敦煌民间结社研究》等论著。

  孟宪实,这位戴着黑框眼镜,被网友称为“肥版裴勇俊”的唐史学者,10月7日走上市洛阳八中的讲坛,和师生们聊起了历史怎么学,以及唐朝那些事儿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问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枯燥的历史如何学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答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任何学科初学时都会遇到瓶颈期,多读课外书也许对你有帮助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孟老师好,我是市八中的学生。在平时的学习中,我感觉历史非常枯燥,尤其是需要背诵的内容!您是研究历史的,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?”提问环节,一名学生“问”住了孟宪实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你别说,我还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。”孟宪实的回答逗笑了大家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如何学历史,孟宪实想从高中讲起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上高中时,孟宪实对历史并不感冒。“考大学时,中文系才是我的第一志愿。”孟宪实笑称,他是因为语文分数不高,被中文系嫌弃,才进了历史系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这个被动的选择,给他带来了新发现:在对历史文献资料的研究中,他发现了自己的“侦探”潜质——研究历史就像破案,要在大量的资料中抽丝剥茧,回到历史的“第一现场”,才能还原历史,看到历史的真相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任何一门学科,都要经历入门的枯燥期,都要经受住意志力的考验。就拿孟宪实觉得“很有意思”的中文系来说,上大学时,他曾去旁听过中文系的课,“《文学概论》简直枯燥得要死”;历史是不是有趣一些?《历史学概论》依然枯燥无比,但学会它,才能获得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,就像小学生学拼音、学汉字一样,有了一定的积累,才能看懂故事、会读小说,才能在文学的世界中畅游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过了打基础这个瓶颈期,你会发现里面的世界精彩无比。”孟宪实说,如果真要说方法,那就是寻找兴趣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,对于历史学科来说,他推荐学生多读和历史有关的课外书,从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、历史事件入手,丰富自己对历史的认知;每个学期,老师都可以就某一历史事件给出命题,如《刘邦、项羽成败论》之类,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辩论或撰写论文,这样深入的学习最有价值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问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尽信书不如无书咋理解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答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抛开现象看本质,站在历史角度思考方能去伪存真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深入学习的结果是,孟宪实和历史结下不解之缘:工作后,第一个月工资的1/3,被他用来买了一套《资治通鉴》;十多年后,当他站在《百家讲坛》上讲唐朝故事时,引用这部他翻了无数遍的《资治通鉴》,推翻其原著者司马光的观点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《资治通鉴》将武则天妖魔化了”——在《百家讲坛》的讲台上,孟宪实的这个观点曾掀起轩然大波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他认为,武则天进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,并非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,而是唐太宗为了照顾武德老臣,利用武则天父亲的背景,进行政治联姻的结果;唐高宗李治并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,是个懦弱无能的皇帝;一直以“女强人”形象出现在现代人面前的武则天也并非历史所述的那样强势、霸道,她能最终成为唐高宗的皇后,凭借的恰是初入宫时的那分温柔与小鸟依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事实上,司马光编写《资治通鉴》时,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,有妖魔化武则天的嫌疑;唐高宗李治,其实是个外圆内方,很懂得做人之道的皇帝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尽信书不如无书,后人对历史的总结,往往受所处时代的影响,偏离了事实。”孟宪实说,读书时应加以分析,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。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从历史人物的角度辨证地看问题,方能拨开迷雾,去伪存真。
          问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从武则天身上能学到什么?
           答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前60年都在“打基础”的女皇,是一个极具学习力的学习型人才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武则天为何能取得最终的成功?孟宪实认为,这与她坚持不懈地学习有很大关系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从不到14岁第一次进宫,到为李治生下儿子,带着儿子第二次入宫,中间间隔了15年!加上她随父亲去四川广元、湖北襄阳的少女时代,武则天的社会积累约有20年。在此期间,她从父亲和李治身上,学到了不少社会知识和为人处世的能力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被太宗冷遇期间,武则天通过读史、抄写排遣内心的煎熬和寂寞,让她一生受用不尽的历史知识、书法艺术,都是在这些年夯实的;武则天的聪颖、好学,在政治斗争中无往不胜,这与她掌握的书籍上的历史经验、教训分不开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公元683年,唐高宗李治驾崩,而此时,武则天也快60岁,但她并未以老人自居,反而在不断学习中一步步登上权利的巅峰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唐代重文,读书是闺门必修课。”孟宪实说,武则天喜好读书,入宫后还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识;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,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,法家思想也逐步形成,这些都是她成功的基础——无论古今,终身学习型人才都是社会所需要的。

文章详情

 

创建时间:2020-06-02 11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