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八中的奇崛

当翻阅着一摞洛阳八中学生出版的书时,我想起宋朝王安石的《题张司业诗》:“看似寻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却艰辛”……

早一些的时候,王恺先生送我了两本他学生的作品,一本是胡睿静同学著的《情梦花开》,另一本是刘子琳同学著的《陌上桑》。看着这两本封面呈现青春粉色的新书,犹如见到这一对靓丽的小姐妹。一下子,迸发出令人喜悦的情愫。还没等我写完书评,参加了洛阳文学院在市美术馆举行的“牡丹文苑”丛书首发式,又得到了五本八中同学的书。在惊诧、惊奇、惊喜、赞叹的感觉中,我才清楚认识到:原来八中“盛产”小作家!于是,我敬畏这个学校的领导,有胆有识有创新。同时,也敬佩王恺先生,这位卓越的导师,创造了高中教育的奇迹!

面对如此多和如此年轻的作家群,犹如“于无声处听春雷”。可以说,在文坛上这种现象是一种“奇崛”。想必,这种震撼力和影响力,非同小可。所以,很想说点感慨。从共性上说,他们都是在校学生,都是96后出生的孩子。在他们生活的视域下,用作品准确表达了一个时代的体味,描绘出了属于自己的世界,呈现了他们的担当和梦想,并发挥了精神引领的作用。

秦晗:《回雪》

在“牡丹文苑”首发仪式上,秦晗代表学生作者发言。她的发言极有激情、有文采,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一见作品,文如其人。语言锤炼有特色。

从每篇的题目,《重明》、《沧海月明》、《辞冬》、《记年》有蕴含而且用词干练。从行文中,也体现这个语言魅力:“天兰花开的时候,所有的人都看见了美好。这美好,停留在我们走过的脚印里,消不掉,抺不去,看得见,或是假装看不见,它都会存在,因为,这就是成长的美好。”语言劲道有哲味儿。另,在描写方面如:“夜还黑着,化着最浓重的墨色,不甚高的山峦起伏连绵,如同沉默的巨兽伏在地上,丛生的树木披着黛色的厚重斗篷。冷滞的空气凝固了生机,落了霜的草透露着丝丝初秋的凉意,山中小道呈现出一片浑浊土色反而成了最鲜亮的颜色。”可见,驾驭语言的能力了得。

从她书上自述获悉:她曾在校报和网络上发表过一些作品。她喜欢动漫,喜欢音乐,喜欢古典。并希望能一直与文学相伴,坚信写文章是一种归属,信仰落笔成“真”。从这本书的封面上还得知:她是2014首届“北大培文杯”创意写作大赛一等奖获得者。

简单理解《回雪》这部小说,感知到小作家回望雪天即景,讲述了一个个亦梦亦幻的故事。而每个故事,都有其文化的背景和喻意,这也许就是她语言表达的深层次底蕴。如《花之色》的灵感是从龚自珍的《病梅馆记》中来,赋予了作者的纯真爱意;还有《天归阑》,是从古风歌曲《风起天天阑》嬗变而来,并留了“一丝念想”。每篇故事,不渲染故事,是侧重写心灵深处的什么东西。每篇故事,都写孩子。“我想写孩子,孩子纯真,但并不代表他们什么都不懂”。为了这个求索,秦晗花了将近一年的宝贵时间,完成了这部《回雪》的。她的同学连荣嘉给每篇故事,都配上了插图,这又强化了全书的“童话般”的意境。

“我们的生活,不是做选择题,一个人做一件事,不可能就那么简单地评论对错”。从小作家的语言和思想中,她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敏锐把握与透视,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哲思和憧憬。

胡睿静:《情梦花开》

文学创作,是一个体现激情也创造激情的事业;是一个体现个性也彰显个性的卓越劳动。胡睿静早在《牡丹》文学杂志上崭露头角,发表了《雄鸡一唱天下白》,并在校报上发表多篇作品。她的文字,是有温度。

读《情梦花开》这本散文集,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小作家的文字温度。

在“读者寄语”里有同学说,“梦想,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”。其实,有梦想,一定不会孤独。没梦想的日子才孤独。有梦想,就意味着憧憬,就意味着拼搏,就意味着辉煌。

我时常想起庄子的格言:“判天地之美,析万物之理”。这两句,这依稀是唐人的五言绝句,纯属天籁自鸣,真是令后人共享。这里,不论是“判”还是“析”,都是需要我们去思和想。胡睿静同学最大正能量,就是她能够思与想,并付诸于创作。

全书分为“梦里梦外一样坚强”、“岁月荏苒,共度流年”、“情窦初开,至死不渝”、“情深意切,一生有你”、“林林总总,所感所悟”、“爱上一座城”六个层面、三十五篇散文。这是记录,这是感悟,这是她成长的拔节的声音……

在“后记”中,胡同学说:“我很庆幸,在这段会充满迷惘的岁月里遇到王恺老师。因为遇到他,我对文字的喜爱更加的深刻。他就像伯乐,或许我不是一匹千里马”。我想说,胡同学这个年龄有这样的创作能力,已经是一匹千里马,但仍需要奋力向前,驮着自己的志向,不知疲倦地前行……

其实,只要专注,在石头上都可以留下温度。

是的,我辄觉,直面世界、直面社会、直面人生……不管年龄大小,也不论穷与富,我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东西:思想。无论什么时候,只要有自己的“所思所感”,你就是胜利者。因为有思想,就决定着你的触角会更多地涉及其他的思想领域、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,在追随着强烈的现实诉求和批评精神的同时,自己就天天向上,天天进步啦!

曲若凡:《花开锦年》

这位生于古都洛阳的小作家,笔名叫薄笙醉。是晋江文学城驻站的写手,从2010年以星弦若为笔名在晋江文学城发表首部长篇小说《网王之夏凉若璃》,引起轰动。她的作品,搜索详见《天使.com》和《花火》等刊物。

先从她起的若干笔名上,我们可以感知一点信息:她是一位想“清醒”,并有刻苦学习能力的好同学。她致力于小说创作,已经凸显了旺盛的创作自觉。

准确地说,《花开锦年》应该是曲同学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了。试想:一个十七八岁的在校生,一开始就驾驭写长篇小说,这个胆识与魄力、这个文字的结构与表达功力实在了不起。有创作经历的人,都知道:谁写作都不容易!从本书的后记上,我们知晓,曲同学写作第一部长篇用了十五个月,完成初稿近二十万字。想必,那是她最初的最困难的历练。于是,才有这部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写出的《花开锦年》。因为这个长篇,她融入了自己的“影子”,所以写起有速度。

收入《花开锦年》中,还有一个中篇小说《咫尺相思》。

小说的成功与否,就是看书中的人物立起来没有?想必,曲同学已经认知到这方面的重要了。在长篇小说里,塑造出的叶锦言,不仅性格鲜明突出,更有她的“人脸识别障碍”的特殊。由此展开了,立体化的具有她青春生态特征的一串串故事。在描写中,有激烈的交锋,也有细腻的感情细节。凸显了,青春美好的特色。在中篇小说里,曲同学把人物放到一个历史纵深的背景下,古为今用,讴歌了人间的美好。总之,曲同学能够在小说中,结合了文学与生态学、社会学和历史学,做跨学科的相互融合,这反映在一个小作家的笔力已呈现出了交叉融合的态势。写小说,不是纯编故事,是发掘和塑造对时代人物的审美,更是对民族向上智慧的激荡和激发。曲同学在当下这个立体的、多元的,和知识丰富的学习环境下,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。

铃兰:《孤星》

铃兰同学,原名高婉情。她于1998年出生在洛阳伊川县的一个小镇。说起伊川,那是一个文化厚重的地方。“二程”(北宋程颢、程颐两位理学家)办学的伊川书院就在那里;范园(范仲淹墓)和邵雍也在那里。

也许,高同学用《孤星》为书名,意在耐得寂寞,并要“在黑暗苍穹中闪首倔强的光”。细想想:这是很有哲理的,只有每一颗孤星,都闪耀出倔强的光,那么才有繁星满天的大宇宙。不是吗?

在这本《孤星》的小说集里,共收入了五个短篇和一部中篇小说。小作家用自己真纯粹、最真挚的文笔,描述出了感人的青春五味:酸甜苦辣咸。小说结构巧妙,人物情感真诚。可以说,高同学的创作过程,正体现了哲人的箴言:信仰不只是一种观念,更是一种行为。只有被实践了之后,才有意义。作为在校的学生,价值观就在她身边,就在她的努力之中。

实质上,她是以生动的形象,更具体的把价值观传播给了公众读者。她就是在奋斗之中,挑战了自己,刷新了自己,也提升了自己。

在后记里,她用了一个标题:《明天是一朵桃花》。介绍了完成这本书的时令,“连那深山古刹之中的桃花也凋零了”。她用了一年半的时间,完成了部“不太厚”的书。虽然眼下的桃花已谢,明年还会再花。特别是,当高同学“三年之约”兑现规划时,一定是一个桃花盛开的时节!

有计划不忙,有原则不乱,有预算不穷。我坚信:有规划的高同学,一定会不断刷新自己,赢得未来。

赵梦莹:《旧城以北》

这个小作家的笔名叫:影洛璃。咋一听起来,有点费解。显然,她有自己个性的思考和定位。她是1997年出生,现是在校学生。曾任文学社社长。喜欢文字与音乐,曾在《洛阳广播电视报》、《洛阳晚报》、《童话世界》发表散文和诗歌。2012年与腾讯签约发表长篇小说《凉缘·爱如盛世琉璃光》。这里又有一个“璃”字。璃,形声。从玉,离声。琉璃:光洁如玉的石珠。可以想见,赵同学选择字词的用意,还是努力超越和创新的思维。

概括地说,赵同学也是有故事的人。

读《旧城以北》这本文集,能感知到小作家的综合能力。

第一,我感觉她的“戏路”很宽。这本书,分为“旧城以北”、“生活感悟”、“微小说”、“电影影评”、“散文”、“小说”、“七嘴八舌话旧城”,共68篇文章。这里有散文、有诗歌、有小说、有评论;再细分,有微型小说,还有言论。能分别驾驭这些文体,也是一种很好的能力。

第二感觉,赵同学有“新闻意识”。在她的文集中,第一篇《你的梦想,它还好吗?》,虽然文字不长,但具有新闻时评味儿。还有《有谁记得,童年的那片天》。

第三,有言论味儿。比如《为勇气升华》就是一篇能够旁征博引的好言论文章。《宇宙》也是这样,能够把自然科学,以文学形式描述出来。还有《致青春》等。言论的文章,不好写。在报社里,资深的人士才写言论。

第四,影评。虽然只有两篇,但这是以后她选择素材的一个源泉。《〈那些年〉:请让我画完句号后继续停留》,准确地说,这是一篇散文化的影评。《浅谈电影》,是谈的比较浅,但是有这种思考,已经是可贵的。

第五,有散文诗的味儿。《那一曲月光》,语言干练,分段跳跃多,就像是散文诗。《阴天》和《蒲公英》也是这样的笔法。

读罢这本文集,我想:只要赵同学能够坚持“走心”的写作,再深入生活和体验,就一定能获得更大、更多方面的成功!

刘子琳:《陌上桑》和《镜花水月》

刘同学在去年10月出版了散文集《陌上桑》,今年1月又出版了长篇小说《镜花水月》,能接连这样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,对于一个还有繁重学习任务的在校生来说,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传奇。这个创作速度,比有的专业作家都强;这个创作丰收,是走过春夏收获的大秋。

《陌上桑》是洛阳师院刘双贵先生作序,针对这本132篇文章给予了中肯的评价:“透过这些还沿显青涩的文字,我们在阅读着一颗年轻的心。它是鲜活的,不造作的。这是真性灵的显露,这是真文字”。真实准确的表达一个时代的体验,为读者提供社会和人的本来面目的沙盘。

能在三个月内,先后出版了两本书,一定是厚积薄发的结果。实践就是这样,刘同学在校期间,在有关的网站上,先后发表了《假如》、《花谢》、《在时光的泪眼里看清你》、《新夜》、《淡雅记》等。

凡是有过创作经历的都知道,精神产品没有一蹴而就的神话,再有才气的作家,也得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出来……《镜花水月》,是刘同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。这本书,是她在两年前动笔的,一年前和散文集同时完成的。有这样的创作神速,她的思辨力和联想力是超常的。这个长篇小说,有章回小说味儿,对话和情节说明作者的叙述和描写的表达能力。这部小说,应该说是刘同学对生活的思考,是在挑战自己后的提升,特别是在她补上了迟了五个月的成人礼之后的升华。

创新并不仅仅是形式和技巧,更重要的是需要作家直面现实图景,用更独特的眼光提出新的思想命题。祝愿刘同学创造出更超越自己的大作。

以上,分别对这七本书、六位小作家说了点只言片语的感慨,权当算点评吧。因为,他们的每一位我都不认识。作为十七八岁的在校学生,又在紧张的学习中靠业余时间创作,他们能够撰写出十五六万字的作品,可谓天文数字,应该算是大作啦!对于他们的努力,可谓是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”。

生活在新经济时代,有挑战,有郁闷,有竞争,有憧憬……关键是,正如约翰·奈斯比特著的《大趋势》一书结尾写的那样:“问题在于我们对前面的路途要有一个清楚的感觉,一个清楚的概念,一个清楚的远见。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奇妙的时代,真好!”

一个民族的振兴,是政治、经济、社会和文化“四位一体”的振兴。所以,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觑。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自己、开发自己,用行动成就自己的梦想。是的,洛阳八中作家班的同学们,他们在充满灵性与智慧中,“走在路上,正在远行”,奋斗是青春的底色,行动是最好的传承。我祝福八中的创造人才教育的壮举,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;祝愿作家同学们:心怀更大的梦想、眼望更远的前方!

文章详情

 

创建时间:2020-05-28 09:26